复旦大学探索新产学研模式 将抗肿瘤药物专利实施许可给美国

2017-09-01 13:21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中国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每年都有相当多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或通过验收,但很多也就到此为止。有了专利,有了垄断权,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花费大力气研发却得不到真金白银的回报,专利制度优势无从体现,高校创新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是一条有益的实践之路。

2016年3月15日,复旦大学与美国HUYA(沪亚)公司在上海达成协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此次许可转让将至多为复旦大学和杨青教授带来6500万美元的收益。此次复旦大学与HUYA的合作给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树立了很好的范本。

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新机制的药物,可应用于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国外医药行业对于IDO 抑制剂药物的市场前景颇为看好,多家国外知名药企均宣布要加入IDO抑制剂的研发竞争。但现有的 IDO 抑制剂普遍抑制效力低下,尚无IDO抑制剂药物问世。截至目前,美国New link Genetics公司与美国Incyte公司研发的相关化合物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而杨青带头研发的新型IDO抑制剂,已经申请了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有望成为第三个进入临床实验研究的IDO抑制剂。

复旦大学和美国公司的协议签订后,美国HUYA公司将向复旦大学支付一定额度的首付款。若该IDO抑制剂在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优效;在欧盟、美国、日本成功上市;以及年销售额达到不同的目标后,美国HUYA公司向复旦大学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金的各项里程碑付款。

启示录:

高校在研发和创新中获取了专利,但是缺乏转化运用的途径,不能使专利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效益。我省作为科教大省,更应该发挥特有的高校优势,引导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打通高校专利转化壁垒,从而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

相关阅读